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的“厢里话乡情”里,挂着一本矛盾纠纷排查登记簿,最后一次时间停留在2017年底。
“这几年大家的日子好了,矛盾也越来越少,本子放在这里起个警示作用。”74岁的调解员刘义坤说。
“厢里话乡情”曾叫“乡情话苑”,由曾经当过乡党委书记的刘义坤创办。当时,由于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且处事公道,村民们遇上麻烦事都会找他帮忙。退休后,刘义坤也没闲着,在家当起了调解员,还把自家的房屋院坝提供出来作为谈话场所。
“‘老书记’有自己的一套工作办法,会劝大家换位思考,互相体谅。”返乡创业青年张小改说。大学毕业后,张小改回到村里承包了本村26户村民的200多亩土地,种植莲藕和大棚蔬菜。不料2017年经营遇到困难。巨额土地承包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刘义坤向村委会提出召开群众大会,给村民介绍实际情况,最终村民纷纷主动在原来的基础上每亩承包费降低400元。
2018年,“乡情话苑”在村里支持下改名为“厢里话乡情”老党员工作室。工作室由21名60岁以上的老党员组成。十八湾村党委书记万孝成介绍,十八湾村刘家巷的环境治理曾是村里的“老大难”,河道又脏又臭、院落卫生管理差。老党员们“上任”后,成立了“夕阳护河队”,轮流巡视周边河道,还自创“扫把舞”,引导村民自觉打扫院落卫生。
成都市锦江区总府路社区也有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党员阿姨们组成的“春熙嬢嬢”志愿服务队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“春熙嬢嬢”们主动协助社区进行入户排查,宣传防疫知识,辖区内740户居民一户不落。社区内的居民都知道“嬢嬢的话,要听。”
“那段时间每天几乎要走两三万步。”队长陈朝珍说,“作为党员我们绝不能退缩,为街坊邻居服好务,保护他们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据了解,“厢里话乡情”老党员工作室和“春熙嬢嬢”志愿服务队是成都市委老干部局打造的“蓉城金秋”品牌载体之一,至今已有3万余名离退休党员在这里继续发光发热。